中央人民政府
江西省人民政府 国家国防科工局 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
官方微博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RSS订阅
 
 
 
 
 
 
“江西军工” 官方微博 站内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军工文化 > 军工文化
来源:           更新时间:2017-07-18            点击率:
 

  江西省国防科工办 杨章跃

  

  军民融合是个系统工程,涉及到一系列体系建设,包括基础领域资源共享体系、中国特色先进国防科技工业体系、军民科技协同创新体系、军事人才培养体系、军队保障社会化体系、国防动员体系等,除此而外,还应包括军民融合文化体系建设本文试就军民融合文化体系的构建与落地作一些初浅探讨。

  一、深化对军民融合的理论认知

  6月20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强调:“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是我们长期探索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规律的重大成果,是从国家发展和安全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应对复杂安全威胁、赢得国家战略优势的重大举措。要加强集中统一领导,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和新形势下军事战略方针,突出问题导向,强化顶层设计,加强需求统合,统筹增量存量,同步推进体制和机制改革、体系和要素融合、制度和标准建设,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逐步构建军民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既是兴国之举,又是强军之策,为实现经济实力和国防实力的同步发展与良性互动,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融合发展,提供了新的战略引领和实践遵循。

  实际上“军民融合”思想与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思想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是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思想根基和理论渊源。在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的指导下,先后形成了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寓军于民和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思想。这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是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的军民结合思想。这个时期主要是为了打仗、夺取政权。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专以“兵民是胜利之本”为标题,论述了全面抗战,全民抗战的观点。他指出:“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主张进行广泛的热烈的政治动员,解决兵源、财源等困难问题,达到“官兵一致,军民一致,瓦解敌军”的目标。继而提出“人民群众是真正的铜墙铁壁”“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的思想。我们党在几十年的革命战争中,打败日本帝国主义,打败国民党反动派,打败强大凶恶的国内外敌人,根本法宝就是依靠人民。正如陈毅所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老百姓用小车推出来的。”二是新中国成立后, 毛泽东领导国防和军队建设时期的军民结合、平战结合思想。在当时面临外敌入侵严重威胁的特殊环境下,我国军队和国防建设的战略指导思想是立足于大打、早打、打核战争,被动应急式地搞军队国防建设。所以,军民结合、平战结合更是从准备马上打仗来思考和实施的。如“深挖洞、广积粮”、“好人好马上三线、备战备荒为人民”,就是这一时期军民结合、平战结合的体现。三是改革开放后,邓小平领导军队和国防建设,战略指导思想转到和平时期正常的发展轨道上来,开始从根本和长远谋划军队和国防建设。这一时期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思想得到了深化,是从军队和国防建设的根本和长远角度来思考和实施。四是进入新世纪以来,胡锦涛、习近平立足于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从国际战略全局、国家发展大局着眼,为实现中国梦,谋划军队国防建设,进一步提出了军民融合思想,这是对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思想的大发展。特别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军民融合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这是从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作出的重大决策。当前,我国正处于由大向强发展的关键阶段,经济体量变大了,受到的压力阻力也变大,如果安全保障跟不上,越发展风险越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国家利益全局出发,合理配置国家资源,进一步把国防和军队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把经济布局调整同国防布局完善有机结合起来,健全体制机制,完善政策法规,创新发展模式,提升融合水平,促进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协调发展、平衡发展、兼容发展,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有力物质支撑和坚强安全保障。

  长期以来,我军建设自成体系、自我发展、自我保障的特点比较突出,资源浪费、效益不高等问题日益显现。推动向建设世界一流军队转型跨越,内在要求我们遵循国防经济规律和信息化条件下战斗力建设规律,变传统自我发展模式为融合发展模式,把国防和军队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利用地方技术优势、市场资源和人力资本,推动武器装备、信息技术、战场建设、人才培养升级换挡,促进发展方式、战斗力生成模式全新转变。所以说,军民融合是当前“国字号工程”,必须牢牢把握其思想内涵和实践要求,切实贯彻实施。

  二、文化融合是军民融合发展的重要动力源

  军民融合这个系统工程需要关注三层面:一是路径层面,探索和开拓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发展道路体系,包括实现途径、方法手段;二是制度层面,需要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军民融合的制度体系,包括法律法规、体制机制;三是文化层面,构建支撑军民融合发展的思想理论、文化体系。然而在军民融合发展实践中,文化往往容易被忽视,文化对于军民融合发展来讲又有着极为重要的基础性和导向性作用,是重要的动力源。

  文化是根,文化是魂。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国家发展要有先进文化的推动,民族复兴要有昌盛文化的支撑。古往今来,大到文明兴衰,小到团体消长,无一不是以文化因素为根本推力和根本原因。加强军民融合文化建设,是推动军民融合向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领域发展的根本所在。从目前看,军民融合发展的领域在不断拓宽,但更多是在微观和中观层面来进行的,宏观层面的融合还不够广泛,体现在宏观筹划不够系统、体制机制不够完善、法规制度不够健全等,一些重要领域还没有形成国家宏观层面系统规范的运行机制。另外,在军民融合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够深入、不够协调倚重倚轻的问题。究其深层原因在于军民融合文化发展的不足,军地、军民各方尚未在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等方面对军民融合发展形成更广泛更深入的共识。

  文化是一种精神纽带,有了共同认同的文化,就有了团结的基础和保障,就有了发展的信心和动力。军民融合只有达到文化的融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融合。军民文化融合应包括思想观念认同,价值取向认同,使命担当认同,社会心理认同等如“国家利益至上”这个军工核心价值观能否成为军民融合领域的共同价值取向。因此,军民融合不仅需要物质形态方面的融合,更需要包括精神在内的文化方面的融合。所以,加强军民融合文化建设和理论研究,构建军民融合发展的理论体系、文化体系,充分发挥先进文化对军民融合发展的引领作用,实现军民融合式发展由重物质形态融合向物质文化并重的融合转变至关重要。

  三、构建军民融合文化体系的构想

  在军民融合式发展中要有文化自觉,增强在文化融合上的主动作为意识。我们强调军民融合式发展中的文化自觉,就是说要在多层面、多领域的军民融合发展中提高文化意识,关注文化融合,努力构建军民文化融合体系

  一是要着力构建军民融合思想引领体系。纵观军民融合式发展的实践,先后经历了“军工生产”领域里的融合、“国防科研”领域里的融合,再到国防建设若干领域里的融合。从这一发展脉络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军民融合式发展是循着由小到大、由窄变宽变广逐步扩展的轨迹向前推进的。但在推进的过程中,不难发现,由于受传统文化观念和思维模式的束缚,还不同程度存在着“自我封闭”“自我发展”“部门利益”“信息壁垒”“领域禁区”“门槛过高”等问题,因而影响和制约了军民融合向更广范围的深入发展。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推进军民融合向更广范围发展,必须加强文化融合,转变思维方式,破除思想禁锢,用先进的文化思想和执政理念引领融合式发展,并将这种文化理念渗透到各个行业、各个领域和各个系统之中,转化为做好各项工作、推动民族振兴的强大精神动力。文化融合,虽然是一种非物质形态的融合,但由于其具有将物质实力的潜能转化为实际效能的重要作用,故具有渗透性、扩散性和互动性特点。因此将军民融合延伸至文化领域,有利于军地文化的相互交融、精神文明的相互传播,从而推动军民融合向更广范围发展。要加强教育培训,通过举办高层论坛、理论研讨等,开展军民融合理论探索和研究,推出一批理论成果,用先进理念引领军民融合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行。

  二是要着力构建军民融合制度创新体系。要搞好顶层设计和战略筹划统筹谋划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加强军事战略同国家战略对接,创新驱动战略与军民融合战略的衔接,着力把国防和军队创新体系深深融入经济社会创新体系。要进一步明确战略目标、战略布局、战略路径、建设重点和重大举措,按照要素整合、系统构建、整体规划的思路,体制与机制同步发力,理论与实践同步推进,示范与重点同步展开,制度与标准同步实施,努力实现军地之间的各类创新要素合理流动,所有创新资源合理配置、高效利用。要推动体制机制和政策制度改革,着力营造军民融合创新生态。完善工作运行机制、建立政策制度体系,切实让各项指示决策和要求落地生根。政策制度要充分考虑融合创新的包容性,使军工企业、高科技民营企业等,在军民融合协同创新中担当大任;充分考虑创新要素的融合,使军地之间技术、人才、资金、政策、管理等创新要素实现深度融合,使各类创新平台真正实现共建、共享、共用;充分考虑创新环境的营造,着力形成有利于激发创新活力和创新潜力的政策环境、投资环境、制度环境、文化环境,形成鼓励创新、追求创新、支持创新、参与创新和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

  三是要着力构建军民融合人才建设体系。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决定军民融合战略的成效,影响强军兴军的进程。要依托军地智力资源培养军民融合型人才,造就一批适应军民融合发展的高科技人才、优秀管理人才队伍。要顺应鼓励开放、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适应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新要求,在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上取得突破性进展,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等机制更加完善,最大限度激发和释放人才创新创造创业活力。要加大高层次军民融合人才引进力度,大力引进国内外军民通用技术领域领军型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健全军地人才双向交流机制,为推进军民融合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

  四是要着力构建军民融合文化产业体系。随着军民融合纳入国家战略,军民融合文化产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2016年5月,由中国“两弹一星”历史研究会等10余家单位共同发起的军民融合文化产业联盟在深圳应运而生,这是推进军民融合文化产业化发展的有益探索。军民融合文化体系的构建与落地,只有最终走向产业化发展道路,才会更具活力和持久的生命力。通过整合军地文化资源,推出军民融合文化产品,展示国防科技和军民融合发展成果,讲好军民融合故事,扩大军民融合的社会影响力,激发社会热爱国防、支持国防的热情。

    江西是人民军工的摇篮,是军工文化和军工精神形成之源。近年来,江西省国防科工办十分重视军民融合文化体系建设和军工文化产业发展,着力抓好官田中央兵工厂军工文化教育基地建设和军工三线遗址保护、开发、利用,成立了国防科技工业地方管理系统首家军工企业文化工作联合会和军工文化产业公司(江西东方神剑文化产业有限公司),最近又在革命圣地井冈山创建集学习、教育、培训、研究、创业指导为一体的“井冈山走进崇高教育基地”。基地以“弘扬军工文化、传承华夏文明、开启东方智慧、锻铸崇高精神”为宗旨以中华民族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企业管理教育、军民融合发展创新、企业文化等为教育教学内容和研究范域同时面向社会普及国防科技知识先后与北京神剑文化有限责任公司、共青团南昌市委、江西省大学生思想政治协同创新中心、江西省军工企业文化工作联合会井冈山革命传统研究院江西省老区建设促进会、江西省演出家协会等单位共建,形成了国防教育基地走进崇高践行基地自在客创业基地为一体的复合型多功能教育培训基地。

  五是要着力构建军民融合融媒体传播体系。军民融合发展需要构建一个强大的信息交互及传播平台。充分整合各种传统媒体、新兴媒体优势资源,搭建融媒体平台,运用融媒体宣传传播、信息交流共享和媒体共融互动等优势,创建“互联网+军民融合”模式,进行军民融合政策宣传、信息交流和互动,使之成为军民融合发展宣传传播的窗口,军民融合政策宣贯和信息交流共享的平台,军民融合产品、技术、资本、人才等需求信息收集与发布的渠道,军地及军民融合企业需求对接的桥梁纽带。(作者:中国国防科技工业军工文化首席专家、江西省国防科工办国防工会主席)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帮助指南 | 隐私安全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bet365娱乐官网    赣B2-20050329号
地址:南昌市高新开发区昌东大道8699号国防科技大厦12楼、13楼  
网站联系电话:0791-88163593  投稿邮箱:yzyxwzx@jxgfgb.gov.cn
您是本站第 位访问者
手机扫描二维码
江西省国防科工办微博